近日,腾盛博药公司决定结束安巴韦单抗/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项目,并已停止生产工作以将资源重新转向核心项目。作为国内首款获批的新冠新药,很多人连名字都没听过更别说用过了,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出现这样的情况?今天来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。
(资料图)
我觉得主要问题有两个:
1:病毒变异问题
2,疫情规模问题
(好吧,好像都是病毒的锅)
先说说第一个问题
01,抗体及单克隆抗体
经过这三年疫情,我觉得大众对于医学生物的知识储备都快达到准专业级别的了,抗体免疫之类的都可以顺手拈来,所以我就不细讲了。
抗体,大家都知道,就是人体免疫产生的用来针对抗原的,比如针对新冠的新冠抗体之类的,无论是打疫苗还是阳了之后,身体都会产生抗体来针对病毒,抗体和病毒结合然后传递给免疫细胞,最后病毒就被免疫细胞杀死了。
而单克隆抗体(monoclonal antibody)呢,严格意义的定义是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、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。
em,看这个内容,估计你就能大体get到单克隆抗体的优势和缺点,针对性强,稳定。但是,这个问题,也可能是个缺点,那就是,如果病毒变得快的话,可能这抗体就不一定能跟得上了。
这个道理在解释新毒株的时候就很成立,就像这两年疫情有一个大牛叫曹云龙,曹公子的主要成就就是预测新冠病毒,而且他还成功预测了好几个新毒株,比如XBB之类的。
为啥能够预测成功呢?
核心就在于找到基本矛盾:一个能够形成新优势的病毒,往往是突破了现有的免疫(反过来,如果现有免疫对于其还有效,那自然也不会出现新毒株了~)。所以曹云龙就找各种预测看哪些变异可能会导致突破现有的免疫。
02,单抗面对病毒变异的问题
那么,安巴韦单抗/罗米司韦单抗的问题在哪里呢?就是在病毒变异上。
安巴韦单抗/罗米司韦单抗是腾盛博药与清华大学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,这个抗体来源是哪里呢?根据报道:
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(COVID-19)康复期患者中获得的单克隆中和抗体,特别应用了生物工程技术以降低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,并延长血浆半衰期以获得更持久的治疗效果。
时间大概是:2020年启动的。
因为根据报道,“仅用了不到20个月的时间”就完成了“从最初的中和抗体分离与筛选迅速推进到完成国际3期临床试验,并最终获得中国的上市批准。”而官方的批准时间是2021年12月8日。
2021年12月8日,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/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,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(包括住院或死亡)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(12—17岁,体重≥40kg)新型冠状病毒感染(COVID-19)患者
所以,从这个时间线来看,这个抗体极有可能是alpha或者beta时候附近搞出来的。
到了delta时期,获批,这个时候还是有效的。 但是大家都知道了,后来omicron取代了delta,所以,这疗效啊......
“7月7日刚刚拿到的结果显示, 安巴韦单抗/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.4和BA.5展现了相当的病毒抑制效果 。”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介绍。
虽然公司宣称这个抗体依然有效,但是大众怎么选,是另一码事了。
03,当前疫情规模
其实在去年疫情高峰期,好像也没怎么听说这个抗体,而现在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了,接下来虽然可能会常态化,但是理论上不会出现之前那种超级高峰高比例感染了,而且现在新的药物研究比起抗体来说,更灵活。
因为新的药物不是针对免疫,而是针对新冠病毒本身的机制,比如3CL蛋白酶之类的,这种除非新冠变得不依靠这个酶,否则基本上还是多少有效的。
再加上抗体药物生产成本高,要低温保存,无论是储存运输都很麻烦,还要注射使用,比不少其他药物都要麻烦。